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前几天,徐家汇书院大字下面注威妥玛拼音,而非普通话拼音,惹来争议。先说我的观点:现在的注音大可不必改。
不必改,倒不单为了“保护”上海方言。保护,从来不是为保护而保护,否则,一定又会惹来“杠精”说:凭什么保护这个,不保护那个;凭什么保护就要这样,而不是那样;或者,你说保护,难道就真保护了?保护,只是说,尽量参差多态。如果把此注音,理解成是大文创产品的一部分,人们看到时,打个问号、做番探索、有些收获,原来,“徐家汇”有这样的前世今生,岂不是好事?课堂学习,自然要用标准汉语拼音;文化地标,有些创意,不是坏事。
由此想到三点:
一是对争议完全可以有接受的雅量,有争议也不是坏事,说明有关注。一方有创意的自由,其他方自然也有评论的自由。只要不涉及到法律法规禁止之事,哪一方都不必强加自己的意见到另一方。在网上舆论动辄甚嚣尘上的今天,这种“强加”自然也包括网上言论的措辞之类。
二是批评他人时标准尽量要慎重,除非是某领域的专家里手,并且没有越出自己的领域,否则斤斤于自己的认识,批评很容易犯错。拿沪语发音来说,细究起来也大有讲头,有融合了苏浙方言的市区上海话,也有沪郊上海话;有当代上海话,也有古已有之的吴语;古已有之,还分隋唐的、还是秦汉的。如果随意拿一个自己认知的标准去论断,难免贻笑大方。
三是公共表达的最基本原则——当然,合法是一定和必须的——那么就是尽量不要有歧义。否则,保护也好、创意也好,就都不那么理直气壮了。比如,举个例子,这就说到我文章的题目了:
某机构官方号有个栏目叫“上海爷叔杠天气”,每次有中年秃顶爷叔露脸讲天气。为了体现沪语特色,非要用个“杠”字。没错,沪语是读gang,可“讲”的古音本来就是“古项切”,就读gang。即便读作沪语,也应该就用“讲”。退一步说,非不要用“讲”,因为“讲”现在普通话念成jiang了,那也不要用“杠”啊。春夏秋冬、阴晴雨雪,天气好坏都没啥错,“杠”它作甚呢?每次看他出来一本正经“杠”天气,总觉得有些好笑。
所以,凡有歧义的,尽量避用,如何?
吴强/文
标签: